黃淮名酒帶,與赤水河畔、長江流域一樣,在中國酒業版圖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受黃淮兩大水系影響的蘇、魯、豫、皖四省美酒云集,在19家白酒主要上市公司中占據了洋河、古井、口子窖、迎駕貢酒、今世緣、金種子6家,數量接近三分之一。除此之外,還有雙溝、仰韶、宋河、花冠、景芝等為代表的名優酒企業,毫無疑問是中國白酒版圖上重要的一塊。
那么,歷史發展到今天,在新一輪的產業周期下,當下的黃淮名酒又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新一輪的挑戰呢?
01、黃淮名酒帶產區綜合體系打造,主要聚焦四方面
第一,產區集群打造。
產區,是一個產業走向成熟,走向集中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消費者判斷酒類品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目前中國白酒市場之間的競爭已經演變為由單獨的企業競爭轉化為知名優質產區價值的整體競爭。
黃淮名酒帶縱貫蘇、魯、豫、皖四省,大大小小酒廠幾千家,存在“小而散”、缺乏系統理念、缺乏統一標準、產區文化挖掘不深入等諸多問題,產業集群的打造有助于推進黃淮名酒優質產區標準體系的設立,同時推動優質白酒產區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產業鏈建設,全面提升白酒產區價值。
其次,面對“中國白酒金三角“這個龐然大物,蘇魯豫皖區塊白酒更應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共識,應進一步拓展企業合作內涵,努力探索建立更高層面、更廣領域的協調機制。應該從企業之間簡單的相互走訪、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到更廣泛的、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包括進行深層次的共同研發,協調拓展市場乃至產權合作等等,尋求四省白酒企業發展的利益共同點,真正實現蘇魯豫皖四省白酒板塊的和諧發展。”
此外,黃淮板塊集群打造既是對產品品質的高質量背書,也是蘇、魯、豫、皖四省,大大小小酒廠幾千家酒廠品牌孵化的最直接助力,對于白酒品牌的推廣和產品工藝的升級改造,都是一種最有利的支撐。對比國外烈酒產區的發展實踐和成果來說,產區已經是頂級品牌或者品類的代名詞,品牌發展直接受益于產區的打造。
第二,產區品類表達提升。
產區是一個品牌產品的母體依托,產區價值背書能夠助力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一款產品在走向國際化道路時行穩致遠,不斷放大品牌產品價值認知。在過去,曾經因為法國波爾多產區讓全世界認識法國的葡萄酒,認識了法國波爾多產區的一些名酒品牌如:拉菲、瑪歌、拉圖等,同樣黃淮白酒產區價值通過不斷加強宣傳,最終受益的是黃淮白酒品牌企業,并不斷讓黃淮白酒企業品牌走向全國化。
川酒重香,黃淮重味,2004年到2008年,五屆蘇魯豫皖白酒峰會的召開,明確了黃淮名酒自己的風格特色,那就是淡雅濃香,并在此一思想意識的主導下,黃淮白酒的風格開始愈發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由此黃淮白酒開始了由“吃香到吃味”的巨大轉變中,并正式開啟了“蘇酒振興”、“徽酒振興”、“魯酒振興”和“豫酒振興”的轉型歷程。
蘇酒的綿柔、徽酒的淡雅、魯酒的清雅、豫酒的陶雅,每一個產區都有自己獨特的識別符號,而“淡雅”正是獨屬于黃淮板塊的標準特色之一,也是整個黃淮名酒帶共同的風格特色與價值高地。
酒在中國,“味”在黃淮,借“味”起勢、以“味”成勢,洋河創新了綿柔,打破了中國白酒以“香”為主的白酒新流派,確立了綿柔型白酒國家標準,引領了行業的新方向,未來,黃淮板塊也必將堅持“以味定格”的品類方針,將“味品“創新進行到底,并進一步提升黃淮名酒產區的全國行業高度。
第三,產區生態系列打造。
產區的生態系列打造分為內外部環境打造:
從內部來說:白酒產區一旦確定,自然環境必將得以大幅改善,畢竟好酒離不開好水,而好水又是生態環境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之一,如“中國白酒金三角”產區最大識別符號是長江上游無污染水源、原生態與適度的氣候資源等,構建了金三角原生態、原酒產區資源優勢與產區識別,且產區一旦確立,生態保護必須通過立法提高保護能力,自然生態資源合理開發,適度開發、保護開發,讓自然生態成為產區最核心的資源。
從外部來說:黃淮板塊更側重于“戰術“動作,內外品牌的各種擠壓,市場體現出了非常殘酷的競爭現狀。各大酒企為了提升銷量在促銷手段、營銷模式創新、渠道建設等方面掏空心思,根本無暇提升自身硬實力,更無論創新發展了。通過對大型標桿品牌引領、中小企業標準規范化、產區價值形成整體化體現價值背書,同時標準規范細化、生產釀造規范化,對行業品牌優化成長能夠起到很好的正向作用。
簡單來說,環境好了,人也干凈了,圈子干凈了,企業也干凈了,無論是蘇酒的綿柔淡雅、徽酒的古香、魯酒的清雅香、芝麻香、豫酒的陶雅香、自然香,企業都有了更多精力去發展創新,去提升自身的硬實力了,大酒企可以發揮自身市場標桿的作用,小酒企也可以放開手腳不斷創新,百家爭鳴、百香其放的市場競爭格局必然會讓黃淮名酒板塊進入一個更加璀璨輝煌的市場競爭格局。
第四,產區文化體系打造。
黃淮名酒帶是中國儒家、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大汶口文化、兩漢文化、殷墟文化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同時,黃淮名酒帶也是中國最早的白酒發源地之一,從酒星釀酒到黃帝釀酒,從《淮南子》到《北齊書》,從河東神曲到九醞酒法,從濁酒到清酒,從濃酒和糟入甑到固態蒸餾,釀酒之道在黃淮這片土地上傳承千年,歷久彌新。而其深厚的底蘊也使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眾多“酒星”。江蘇的洋河、今世緣,安徽的古井貢、口子窖,河南的仰韶、宋河,山東的景芝、花冠、蘭陵、孔府家等蘇魯豫皖名酒企業,這些都是黃淮流域白酒核心產區璀璨無比的文化和歷史。
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白酒自信應該根植于每個黃淮板塊人的心間,對此,有兩個基本觀點:
一是發揮文化的助力作用。文化的推力能大大提升品牌的張力,黃淮白酒的崛起,既要靠品質、品牌、營銷,又必須靠文化。如果在文化歷史如此豐厚的地方產出的白酒文化底蘊單薄,顯然是不相稱的,但必須強調兩點:1是不要隨意抄襲;2是不要生搬硬造;所有區域內白酒要挖掘并符合自己的文化內涵,好好的講好自己的故事,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的文化訴求也在增強,文化共鳴將是聯系起消費者和企業的一條重要紐帶。
二是文化傳播上,開掘歷史文化與時代同情同步。黃淮白酒挖掘歷史文化,在匠心傳承中講好品牌故事的同時,還不斷探索在品牌文化中賦予時代內涵,打造差異化的品牌文化。最突出的是洋河的品牌塑造——“更好的時代,值得更好的你”向消費者傳遞并分享了時代文化,實現了與大眾創業時代的精神共鳴,與當代人追求夢想的共情。
02、頭部品牌引領
茅臺帶動了赤水河畔,五糧液、瀘州老窖帶動了四川板塊,汾酒帶動了呂梁產區等等,白酒龍頭品牌對于產區發展帶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產區因龍頭企業而出名,產區因龍頭品牌效應價值不斷提升,通過龍頭品牌的帶動效應擴大行業和消費者對產區的價值認知、香型認知、工藝認知,由此可見,頭部品牌的引領對于板塊的共振效應影響巨大。
徽酒的古井、蘇酒的洋河、魯酒的景芝、豫酒的仰韶,對于黃淮板塊的整體引領起著不可或缺的風向標作用,具體有三點:
一是產區風格的引領和堅持,醬香型、川派濃香、大清香,都是由各自產區頭部品牌引領帶動并發展壯大,而以“淡雅”立世的黃淮板塊更應堅持風格,將淡雅濃香“以味定格”的核心理念發揚光大,從而帶動產區的整體收益,在中國白酒新一輪周期下,古井、洋河固然單兵作戰能力強大,但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競爭中依然處于劣勢,只有提升板塊的整體實力,團結板塊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在這場新的博弈中不輸他人。
二是消費價值觀的引導,龍頭品牌是行業的標桿、品類的標桿,更是消費者消費導向的標桿。品牌帶動品類產業集中發展,市場上消費導向也會跟著大品牌的引領、品類的發展去做購買選擇、消費選擇。而作為板塊內的龍頭企業更應責無旁貸,以魯酒芝麻香為例,景致不發力,魯酒芝麻香永遠停留在推廣階段,更無論發展壯大甚至于打造山東芝麻香產區概念,而大多數魯酒芝麻香白酒企業也只能默默等待,蟄伏發展,行業帶頭大哥的作用要凸顯,就像當年茅臺推廣茅型(醬香)、瀘州老窖推廣瀘型(濃香)一樣,讓更多的后續酒企跟著“帶頭大哥”共同把蛋糕做大,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進來,從而降低入場門檻和消費者教育成本,板塊的聯動效應才能更好的凸顯,板塊也能得到的更好的發展機遇。
三是文化理念的引導,黃淮名酒帶是中國儒家、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白酒+文化源遠流長,但縱觀現狀,黃淮名酒帶文化理念的傳播多是以舶來品為主,符合傳播要求但不契合本地文化,或者說不夠長期堅持主義,姑且不說好于不好,但總覺的缺了點本土化的意思,徽州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把產品研發與黃淮地區酒文化有機融合,當黃淮名酒帶獨有的文化理念和獨有的品類風格完美的結合到一起,在這場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博弈中,黃淮名酒帶必將獨樹一幟,與眾不同品自高,當然,這也需要各省頭部品牌長期不斷的引領、堅持、創新。
03、政府政策扶持
2020年1月2日,瀘州對川酒集團進行專項政策支持,支持瀘州酒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國規模大、產業鏈最完備的白酒產業園區,打造世界級白酒產業集,爭創國家級經開區。
2021年6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推動四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瀘州、宜賓加快建設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支持成都(邛崍)、德陽(綿竹)、遂寧(射洪)、自貢(富順)加快建成全國優勢白酒產區;支持酒業園區提質增效,構建完善園區資源性要素配置統籌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22年10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三部門聯合出臺政策措施,支持貴州白酒產業做大做強發展;
相較與其他產區,黃淮名酒帶要發展,困難在于沒有政府支持,而更嚴峻的考驗是,四省對于白酒產業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均不一致,企業實力難以平衡,同時彼此之間的內部市場競爭也頗明顯。
基于此,有三個基本觀點:
一是由政府、協會主導加速產區融合及板塊內部協作,目前產區培育方面三種形式(企業主導,政府主導,政府、企業、協會聯動主導)并存,但同時,政府在產區規劃、生態保護等方面,協會在產區戰略發展、產區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由政府、協會共同牽頭,產區融合才能加速,而由政府、協會主導的板塊內部協作才能更具權威性,專業性。黃淮名酒帶的加速融合及內部的團結協作一定要有一個大家都信服的“領頭羊”,而這個“領頭羊”一定非政府和協會莫屬。
二是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將白酒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發展定為核心目標,持續深化白酒優勢產區建設,促進優勢名酒產區和美酒特色產區發展,正本溯源,回歸本質,做出自己屬性的黃淮名酒。
三是扶持板塊內多元化、個性化表達的酒莊、釀坊,工坊等新興商業模式,為產業發展營造新機遇,尤其是土地和資金等方面,給與適當、合理的支持。
04、傳播體系構建
中國白酒是一個品質表述和酒文化賦能的雙屬性產品,每一個產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官表達和文化表達,這就表示白酒的傳播體系構建一定要可感知、可觸摸、可傳播。
酒在中國,“味”在黃淮,明確這一點,我們再來聊一下關于黃淮名酒帶的傳播體系構建。
一是感官層面,相較于川派濃香,黃淮美酒更側重于“味”,即喝下去的感受,重點突出物理感受,因此,在傳播體系上,黃淮名酒更應側重于飲用后的直觀表達,即以最具像的對應事物來進行傳播,參考元坤鑒酒“五度六觀”——聞香的幽雅度,入口的綿甜度,留口的醇和度,落口的凈爽度及飲后的低醉酒度等,分別對應糧香、糟香、花香、果香、蜜香、甜香、酸香、堅果香、窖香、醬香、糟香、焙烤香、陳香等嗅覺聯想;柔和、豐滿、諧調、純凈、持久等觸覺聯想;酸、甜、鮮等味覺聯想,以最直接的感官感受讓消費者可感知、可觸摸、可傳播。
二是文化層面,白酒是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傳播白酒品質絕不能離開對白酒文化的思考與傳播。黃淮名酒帶是中國儒家、道家文化的發祥地,雖然強勢白酒企業很多,諸如洋河、古井、景致等,但總體來說,但依然沒有形成黃淮產區的最具代表性企業,特別是基于產區生態環境、特色釀酒原料、傳統工藝技術、獨特典型風格,并以此衍生的歷史傳承、文化內涵和品牌故事,或者說沒有長期堅持主義,文化層面的傳播需要提煉、精簡并具像化的長期堅持,打造真正具有黃淮產區特色的文化屬性傳播。
黃淮地區獨特的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賦予了黃淮名酒帶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內涵。如今,在新形式下,新的消費趨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共同期待黃淮名酒板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原標題:產業新周期下,黃淮名酒帶如何更好發展?)